生活中的碎片,擲地有聲,成情感記憶
在貓咪踩過的每個時光中取樣聲音
讓我為你寫一首歌,一如你為我寫成的日常
●製作一本屬於生命的『聲音相簿』
取樣生活中的各種聲音
這張專輯的最開端,要從2017年開始說起。
2017年8月~10月韋禮安去英國音樂學院遊學進修,學習「Ableton Live」這套軟體,讓聲音取樣變得很方便,只要錄下生活當中的任何聲音,透過軟體就可以做成不同的音色,發揮很多創意;當時,韋禮安的外公外婆年紀都大了,即將邁入人生的最後一個階段,他覺得這是一種將他們的聲音記錄下來很好的方式,也衍生成「自己的人生切片裡,會有哪些人的聲音是自己想記錄下來的」這個念頭,觸發他開始做一張以「聲音相簿」為概念的專輯,生活是創作的主題,再將這些從生活中取樣到的聲音放進作品裡。
他開始從自己的生活周遭取樣聲音,錄自己養的三隻貓咪的聲音、回台中老家翻出小時候自己講話的卡帶、陪外婆聊天吃飯時的對談、失戀朋友的哭訴、高中母校老師的聲音、外公過世時的誦經的聲音、上網站找自己舞台演出的影片找到這句「歡迎韋禮安」…等等上百個錄音檔、卡帶翻錄成音檔,再一一用在不同歌曲的編曲中;來來回回、反反覆覆、修改調整、思考重組,這本「聲音相簿」,在歷經三年多漫長的時間,終於『趨近』於完成。
在企劃會議上問韋禮安,專輯什麼時候可以交母帶?他說,給我一個期限吧!對於他而言,這本相簿永遠沒有結束的一天,專輯發片前交出的成品,或許只是代表現階段自己的生命狀態,每一天回頭去聽每一首歌都可以出現不同的想法與畫面,編排出不同的感受。青春的軌跡有如腦中的磁帶,紀錄著生活中的感觸與共鳴。
2017~2020『盲寫』創作&取樣馬拉松
以生命中經歷的生離死別、日常感觸
●製作一部「聲音」的紀錄片
韋禮安說,這張專輯比較特別的就是有點像「盲寫」,每天每天都寫一點,大部分的歌會先想是代表自己生命中的哪個部分,然後再往下發展;寫了大概20幾首歌,然後再挑出自己覺得旋律好聽的,或是已經有些文字概念的歌,最後挑了13首收錄在專輯裡。
他回到台中老家找出很多以前的錄音帶帶回台北一捲一捲數位化,一句一句聽看看哪些句子可以用在歌曲中;為了紀錄和外婆的相處時光,特別錄製了兩人的對話、甚至在最後一首用聲音的方式,錄下整張專輯的Credit,邀請工作人員用手機錄下自己的聲音寄給自己;他想像整張專輯是一部紀錄片,所以很多聲音取樣都是用手機錄的,音質有種紀錄片的真實感,反而比錄音室的收音更有感覺;三年多的時間裡,一點一滴的搜集、琢磨、編排、思考,彷彿是一場創作的馬拉松,終於在2020年抵達人生某階段的終點,也是下個階段的起點。
●關於專輯曲序與Interlude 的安排:
整張專輯有種時間推進的感覺,從小時候的純真、到長大後必須自己獨自一人面對很多事情;然後回頭發現自己其實從來不是孤單的;透過這樣不同聲響上面的音色呈現出時間軸;曲序也思考了聆聽時情緒上的起承轉合,飽滿了這張「Sounds of my Life」專輯。
中間穿插的Interlude,是為了「I Wrote a song for you」這首歌,先是到森林裡錄、然後回母校信義國小錄、接著在演唱會上錄;後來思考要怎麼把這些片段放在這首歌時,才發現野外錄音的片段不太能放在這首歌裡,因為跟後面的場景轉變有點太突兀,所以最後只用了一些背景音當開場,但是當時錄下來的那些素材又覺得很珍貴,跟製作人聊了之後,決定做成Interlude放在不同段落,讓「I wrote a song for you」這首歌成為整張專輯的骨幹,歌曲想述說的就跟「Sounds of my life」一樣,依聲音素材的畫面感分佈在三個段落,先將大家帶到某個時間點,例如在信義國小錄的兒童合唱團演唱聲音放在第一段,代表一種純真,也代表一開始的「我」;第二段Interlude,是韋禮安自己彈唱的部分,比較孤獨感,也符合接下來幾首比較自我內心的歌曲;第三段Interlude是所有觀眾一起大合唱,銜接下面幾首「我」與「他人」互動的幾首歌曲。這個主題旋律,不斷反覆重制巧妙地放在某幾首歌裡,創造出整張專輯的完整度。
●專輯企劃概念:
聲音載體&貓咪視角
專輯以生活物件拼疊出一把吉他,呈現音樂想呈現的青春脈絡與情感軌跡。
專輯裡以「貓咪視角」呈現,收集日常的碎片、貓咪踩過的痕跡,成「Sounds of My Life」。也希望透過生活物件的拼貼設計,呈現出韋禮安音樂中的深層情感,在單純的音樂裡,隱藏了許多細膩綿密的心思和情感。
在貓咪踩過的每個時光中取樣聲音
讓我為你寫一首歌,一如你為我寫成的日常
●製作一本屬於生命的『聲音相簿』
取樣生活中的各種聲音
這張專輯的最開端,要從2017年開始說起。
2017年8月~10月韋禮安去英國音樂學院遊學進修,學習「Ableton Live」這套軟體,讓聲音取樣變得很方便,只要錄下生活當中的任何聲音,透過軟體就可以做成不同的音色,發揮很多創意;當時,韋禮安的外公外婆年紀都大了,即將邁入人生的最後一個階段,他覺得這是一種將他們的聲音記錄下來很好的方式,也衍生成「自己的人生切片裡,會有哪些人的聲音是自己想記錄下來的」這個念頭,觸發他開始做一張以「聲音相簿」為概念的專輯,生活是創作的主題,再將這些從生活中取樣到的聲音放進作品裡。
他開始從自己的生活周遭取樣聲音,錄自己養的三隻貓咪的聲音、回台中老家翻出小時候自己講話的卡帶、陪外婆聊天吃飯時的對談、失戀朋友的哭訴、高中母校老師的聲音、外公過世時的誦經的聲音、上網站找自己舞台演出的影片找到這句「歡迎韋禮安」…等等上百個錄音檔、卡帶翻錄成音檔,再一一用在不同歌曲的編曲中;來來回回、反反覆覆、修改調整、思考重組,這本「聲音相簿」,在歷經三年多漫長的時間,終於『趨近』於完成。
在企劃會議上問韋禮安,專輯什麼時候可以交母帶?他說,給我一個期限吧!對於他而言,這本相簿永遠沒有結束的一天,專輯發片前交出的成品,或許只是代表現階段自己的生命狀態,每一天回頭去聽每一首歌都可以出現不同的想法與畫面,編排出不同的感受。青春的軌跡有如腦中的磁帶,紀錄著生活中的感觸與共鳴。
2017~2020『盲寫』創作&取樣馬拉松
以生命中經歷的生離死別、日常感觸
●製作一部「聲音」的紀錄片
韋禮安說,這張專輯比較特別的就是有點像「盲寫」,每天每天都寫一點,大部分的歌會先想是代表自己生命中的哪個部分,然後再往下發展;寫了大概20幾首歌,然後再挑出自己覺得旋律好聽的,或是已經有些文字概念的歌,最後挑了13首收錄在專輯裡。
他回到台中老家找出很多以前的錄音帶帶回台北一捲一捲數位化,一句一句聽看看哪些句子可以用在歌曲中;為了紀錄和外婆的相處時光,特別錄製了兩人的對話、甚至在最後一首用聲音的方式,錄下整張專輯的Credit,邀請工作人員用手機錄下自己的聲音寄給自己;他想像整張專輯是一部紀錄片,所以很多聲音取樣都是用手機錄的,音質有種紀錄片的真實感,反而比錄音室的收音更有感覺;三年多的時間裡,一點一滴的搜集、琢磨、編排、思考,彷彿是一場創作的馬拉松,終於在2020年抵達人生某階段的終點,也是下個階段的起點。
●關於專輯曲序與Interlude 的安排:
整張專輯有種時間推進的感覺,從小時候的純真、到長大後必須自己獨自一人面對很多事情;然後回頭發現自己其實從來不是孤單的;透過這樣不同聲響上面的音色呈現出時間軸;曲序也思考了聆聽時情緒上的起承轉合,飽滿了這張「Sounds of my Life」專輯。
中間穿插的Interlude,是為了「I Wrote a song for you」這首歌,先是到森林裡錄、然後回母校信義國小錄、接著在演唱會上錄;後來思考要怎麼把這些片段放在這首歌時,才發現野外錄音的片段不太能放在這首歌裡,因為跟後面的場景轉變有點太突兀,所以最後只用了一些背景音當開場,但是當時錄下來的那些素材又覺得很珍貴,跟製作人聊了之後,決定做成Interlude放在不同段落,讓「I wrote a song for you」這首歌成為整張專輯的骨幹,歌曲想述說的就跟「Sounds of my life」一樣,依聲音素材的畫面感分佈在三個段落,先將大家帶到某個時間點,例如在信義國小錄的兒童合唱團演唱聲音放在第一段,代表一種純真,也代表一開始的「我」;第二段Interlude,是韋禮安自己彈唱的部分,比較孤獨感,也符合接下來幾首比較自我內心的歌曲;第三段Interlude是所有觀眾一起大合唱,銜接下面幾首「我」與「他人」互動的幾首歌曲。這個主題旋律,不斷反覆重制巧妙地放在某幾首歌裡,創造出整張專輯的完整度。
●專輯企劃概念:
聲音載體&貓咪視角
專輯以生活物件拼疊出一把吉他,呈現音樂想呈現的青春脈絡與情感軌跡。
專輯裡以「貓咪視角」呈現,收集日常的碎片、貓咪踩過的痕跡,成「Sounds of My Life」。也希望透過生活物件的拼貼設計,呈現出韋禮安音樂中的深層情感,在單純的音樂裡,隱藏了許多細膩綿密的心思和情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