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期相機並不普及,照片數量屈指可數,凸顯老舊照片的彌足珍貴,鑒於歷史照片取得不易,加上沒授權就複製拷貝,可能侵犯版權等顧忌,桃園市政府社區規畫師黃建義乾脆提筆作畫,依據耆老口述歷史的方式,描繪出20多種大溪早期的人文風貌,嵌入在地實景,彷彿置身「那一年」。
1892年至1897年是大溪大漢溪的河運全盛時期,帆影終日不息,萬商雲集,當時的和平路、中山路及中央路商家多達3、400家,今昔相比,當時大溪的繁華景象令人難以想像。
黃建義說,「大溪文化邊走邊畫」繪本除手繪的畫作,還將結合實景及文字,讓遊客可以親眼目睹大溪的文化沿革,未來也不藏私,會把圖片放到網頁供人下載瀏覽,「因為文化本身就是一項公共財」。(中國時報康鴻志╱桃園報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