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首座核能發電廠一號機組40年的運轉執照12月5日正式到期,依法須進入除役,但包括除役環評和核廢料乾貯設施仍有爭議,不僅核廢料無法遷移處理,連機組反應爐中的八百多根用過核燃料棒都無法取出;原能會表示,核一廠狀況確實特殊,在爐心內燃料棒移除以前,將比照運轉中電廠進行管制。
核一廠一號機的運轉執照本週三正式到期,原能會表示,機組將進入除役準備期,按目前法規規定,除役需經環評通過,原能會才能發除役許可;除役期間長達25年,包括第一階段是八年停機過渡期,做好除污事前準備工作,接著是12年正式拆廠、3年量測評估診治以及最後兩年的確保土地除污能重新使用。
原能會說,核一廠情況特殊,雖然核廢料乾貯設施已準備好,但新北市政府迄今尚未核發水保完工證明,因此核一廠雖然五日起正式停止運轉,但爐心內仍放有八百多根用過核燃料棒無法取出,原能會因此需比照運轉中的電廠管制。
而日前挺核公投通過是否會影響未來核電廠的除役計畫?原能會表示,經濟部正在重新檢討能源使用配比,待新計畫出爐後,原能會將在可調整空間內做出因應。〔自由時報蕭玗欣/台北報導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