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洪災,陸續傳出多起相關詐騙案,被害人多在被要求「認證」時上當;警方調查,詐團假冒網路購物平台、物流業者及銀行,以各種「認證」名義騙買家或賣家轉帳,此犯罪手法近年已取代傳統解除分期付款詐騙,成為件數前三大詐騙手法。
刑事局指出,花蓮洪災期間,有詐團在Threads及臉書貼文,謊稱免費提供志工雨鞋赴花蓮救災,僅需付運費五十八元,稱用「7-ELEVEN賣貨便」交貨,傳送假的連結,被害人點擊填資料後顯示「交易失敗」,再假冒賣貨便客服加LINE,稱實名認證,要求用網路銀行匯款或ATM無卡存款。
統計至上月七日全國有八件花蓮洪災相同手法詐騙,得手四十八萬元,詐團後來又改稱送小鏟子等造型鑰匙圈、胸章、吊飾等,繼續行騙。
警政署統計這類詐騙,去年八月至今年九月,假買家騙賣家二萬○一六九件,騙走廿一點九億元,件數高居第三、財損擠進第五,「假賣家騙買家」因計入網路購物詐騙,未單獨統計,實際狀況恐更嚴重,長年名列前茅的解分詐騙已退出前五。
調查發現,「認證詐騙」二○二二年下半年興起,詐團假冒買家,以臉書私訊、LINE、網購平台聊天系統等聯繫賣家,稱無法下單或款項遭凍結,傳送冒充網購平台、物流業者、銀行等客服LINE網址、QR Code或ID加好友,以金流、物流、托運、帳戶、實名等認證、驗證或開通,或簽署相關協議、協定、條款,誘使操作網銀或ATM轉帳。
今年六月起買家被騙上升,詐團假冒賣家在Threads或臉書貼文與買家聯繫,仍假冒相關客服並傳送仿冒網購、物流平台連結,要求填姓名、收件地址、匯款帳號,網頁顯示「交易失敗」或「未完成實名認證」,再以認證等相同話術騙轉帳。
防制詐欺警官說,以往詐團假冒電商,以分期付款等設定錯誤要求買家匯款,須先掌握電商外洩個人資料;近年電商加強資安防護,「認證詐騙」不必先取得個資,上網搜尋買家賣家就可下手,民眾必須更小心。
刑事局表示,網路平台經警方通知刊登內容涉詐,應限制接取、瀏覽或移除內容,但此類貼文非廣告,要求平台事先審核有侵犯言論自由疑慮,恐成防制漏洞。(聯合報 李奕昕/台北報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