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師:關注高危新生兒 每年可救回上百人

台灣若要跟上日韓新生兒低死亡率,一年要多救回上百名寶寶。醫界建議以政策引導醫療分級、生產時有新生兒科醫師在旁,但須投入經費、調高給付,避免照護人力流失,同時調整「兒童困難取得藥物與醫材」的解決機制,都有助提升病童照護品質。
 
衛福部國健署統計,近三年新生兒死因前三名分別是與妊娠長短及胎兒生長有關疾患、源於周產期呼吸疾患、先天性畸形變形及染色體異常。
 
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林鴻志指出,降低新生兒死亡應集中火力在生產當下及產前照護。研究發現,高風險早產兒出生時,若有新生兒科醫師現場待命,可降卅五%死亡率。目前國內人力吃緊且健保未給付相關費用,僅靠醫師義無反顧待命,若政府給予關注,照顧更多高危個案,每年多救回近百新生兒一定能做到!
 
政策引導分級 減少不良預後
此外,林鴻志表示,有資料顯示周產期呼吸疾患七十五%以上是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,台灣醫學中心照護存活率八十五%至九十%,和歐美紐澳日等國家相當,但其他層級醫院照顧仍有較高死亡率和併發症,建議以政策引導醫療分級,減少不良預後。
 
林鴻志也說,偏遠新生兒死亡率較高,建議設置「孕婦個案管理師」,利用遠距醫療讓有經驗醫師協助就近的醫護照顧。他並舉例花蓮推孕產婦營養照護券,每人最高六千元可買牛奶和蛋等補充蛋白質,新生兒死亡率由二○一八年八.三%降至二○一九年四.八%,政府可考慮專款專用,照顧偏鄉孕母。
 
給付不提高 無法養活兒科醫護
台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彭純芝認為,日韓新生兒低死亡率全球數一數二,是因為政府提供足夠醫療資源。台灣過去一年生廿五萬人,現剩十五萬人,給付不提高,無法養活兒科醫護,影響人力穩定。而兒童急重難症照護醫護養成不易,經驗值很重要,設法留住人才是當務之急。
 
彭純芝也指出,對於兒童困難取得必要藥品及醫材,政府流程上已協助,但目前彙整各醫院訂單找廠商的作法,有些醫院擔心買了用不到又無法退費,抓數量較顧慮,仍可能臨時要用卻沒貨,建議參考罕病機制由政府統一購入,醫院需要再請配發。
(自由時報 邱芷柔、林惠琴/台北報導)
Designed by 森柒概念 SENCHIC CO., LT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