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神科報復性回診 2成問疫苗/面對疫情壓力 醫師建議說出口、多運動、常聯繫朋友

國內COVID-19疫情逐漸回穩,精神科出現「報復性回診」,且幾乎每五個病人就有一個會問可不可以打疫苗。醫師建議理性評估,面對疫情壓力時可做好防護措施、擔心就說出口、維持適度運動、與朋友保持聯繫,也適度食用B群及深海魚油。
 
國泰醫院精神科醫師蔡季衡發現,最常被問到「我到底可不可以打疫苗?」尤其是易憂慮、恐慌者接種疫苗前後都壓力倍增,治療上通常先穩定身體狀況,再提供精神治療協助。
 
精神病患抵抗力較差 醫師建議打疫苗
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陳宜明也說,幾乎每五個病人就有一個問疫苗。通常若其他科別醫師沒說不能打,就會提供研究數據與專業意見給病人參考;國外研究也顯示,易憂鬱、焦慮的精神科病患抵抗力較差,染疫後重症風險較高,建議優先接種疫苗。
 
新光醫院精神科醫師詹佳達提到,疫情趨緩後,這一、兩個月就診數已回到疫情前水準。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袁瑋更指出,來診量達疫情前一‧五倍。
 
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醫師許正典指出,疫情降級後患者增加至少一、二成,以睡眠障礙為主多三成,焦慮多兩成,憂鬱多一成五,主要擔心疫情再度爆發、工作沒有著落、親子衝突等。
 
袁瑋建議,除了做好打疫苗、戴口罩等保護措施,自己的憂慮要說出口,找一些共同背景的人分享,多與朋友保持聯繫。
 
詹佳達指出,運動可緩解焦慮症及輕到中度憂鬱症。另食用B群,特別是葉酸,以及深海魚油,有研究證實對情緒改善有助益。
 
北醫附醫精神科主任李信謙建議多運動、爬山,或是好好吃喝一頓。若負面情緒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,可請親友陪同就診。
 
醫師也建議,過度在意疫情資訊會陷入越緊張不安,甚至災難化思考,要將心力放在讓自己內心安定的事情上。
(自由時報邱芷柔、林惠琴、羅綺、吳亮儀/台北報導)
Designed by 森柒概念 SENCHIC CO., LT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