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保收支連續三年結餘,但被保險對象由二○一九年底二四○二萬人降至去年十一月底二三八四萬人,人口紅利不再,未來仍可能面對赤字,專家建議從補充保費制度調整、政府公務預算加大挹注著手,最後再調漲一般保費,也盼民眾要有共識,想要獲得重症醫療保障,就要相對提高付出。
調整補充保費課徵制度
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認為,今年健保署雖啟動醫院小總額制,但為避免出現人球,急重難罕症等不列入計算可獲保障,卻又怕此類項目過多使經費過度膨脹,陷入兩難。高齡化醫療需求成長,健保支出總額須合理成長,也必然須擴大收入支應。
洪子仁指出,目前健保收支結餘,但長遠若收入無法調整,仍會入不敷出。健保收入以一般保費占七成為大宗,其次是補充保費、公務預算挹注,都有調整空間。
政府公務預算加大挹注
洪子仁表示,站在民眾角度,一般保費調漲幅度要低、速度要慢,若想達到這樣的目的,健保收入須「多元微增」,包含調整補充保費課徵制度,將資本利得費率往上調、門檻拿掉,勞力所得兼差則是調降費率;同時增加公衛預算,將原由健保支應項目加速移出健保。
一般保費仍須調漲
洪子仁指出,過去費率長期未調整是因人口增加,保費收入成長,但如今人口紅利不再,當補充保費制度調整、公務預算加大投入後,仍須面對一般保費調漲,民眾要認知台灣醫療可近性高,健康指標卻落後日韓,若期待健保保障癌症等重症醫療、加快新藥新科技納保速度,避免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口中重症人才流失惡化,相對應繳更多費用。
台灣醫療勞動正義與病人安全促進聯盟監事錢建文也表示,總額不足,怎麼做都不對。大總額制沒有抑制支出效果,因大家會衝量占大餅,爽了病患,死了醫療界;現在開始實施醫院小總額制,醫院會認真節制支出,嚴格管制高支出、低獲利的科別與病患,救了醫療界,卻害死了會賠錢的弱勢科別與病患。他認為,健保費上漲才是正解,有能力者多付出,也呼籲各政黨不要把人民健康變成政治鬥爭籌碼。(自由時報 林惠琴/台北報導)